中国大运河,不止如此。
大运河不仅是中国人胼手砥足建造的伟大水利工程、促进经济繁荣的交通要道,也是文化传播之河、民众交融之河。
在王雅平心中,这是一条世界的大运河,它应该流得更远更久。
于是,一本名叫《以桥之名》的中文双语书籍出版了,作者正是杭州市作协会员王雅平。
王雅平为什么会萌生这样的念头?在书中她向世界传递了怎样的大运河?近日,记者采访了王雅平。
大运河值得被更多人知晓
“Thesebridges,ancientormodern,notonlylinkpeopleandlandsalongtheGrandCanal,butalsolinkthepastandthefuture.”京杭大运河,象征着一部生生不息而跌宕起伏的历史传奇。人们认识运河的方式,可以是河,是船,是运河边的故事,为何王雅平选择了桥呢?
王雅平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,一直生活在运河边,见证了运河的日夜星辰和时代变迁,或许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见证和情感,为她以桥之名记录运河写下了注脚。
王雅平生活照
“我曾因工作需要参与接待了学校的外方合作伙伴,为他们导览杭州,去得最多的地方便是西湖。”王雅平说,“我也做过一个调查,日常散步遇到外国友人会问他们向往和参观了哪些地方,得到最多的答案便是西湖。”
作为一名大运河的忠实粉丝,王雅平内心有一个强烈的愿望:“大运河值得被更多人知晓,尤其是外国友人。”于是写一本中英文书籍的想法就这样产生了,让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能够看见大运河的故事。
“了解大运河的方式可以是水、是船、是桥……”王雅平说,“我选择以桥作为载体来讲述运河故事,是因为每一座桥都有其独特点,在运河的不同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。一座座桥正如一颗颗枢纽,我想让外国人通过桥了解‘桥’所连接的故事。”
为讲好“以桥之名”的运河故事,王雅平做了很多努力。她阅读了上百本关于运河的书目,也常常行走在运河边实地观察,还不断咨询专家和求证史料……长此以往,运河边的那些关于桥的文化和故事,于她而言已经变成了一幅熟稔于心又徐徐展开的独特画卷。
桥是中国文化的担当
在审慎的思考、一次次的行走中,耗费近五年时间,《以桥之名》终于走进人们的视野,它入选了余杭区文艺精品扶持项目,也是浙江省社科联普及立项课题成果。
看着眼前的《以桥之名》新书,王雅平感慨万千又娓娓道来。
“书中每一座桥都有其特色及对应、象征的文化符号,从而延伸出更多探索的触角,读者像是按图索骥,从书本中的文字出发去探索属于自己和运河的故事。”
“比如从广济桥了解运河乡愁与塘栖美食,从登云桥了解古时候的科举制度,从卖鱼桥感受杭城市井生活的趣味,从太平桥感受传统又精美的石雕艺术……”
除了讲桥的故事,王雅平说,她还特别为外国人增添了民间桥俗和“不存在”的鹊桥,不仅了解可观可感的实体桥,也通过延伸的故事愈发吸引着探索这片土地的人们。
这一个个桥梁故事,是国人熟知却让外国人难懂的故事,正是在王雅平带有人文叙事的视角中,以精准的表达让外国人读懂故事、读懂中国文化。
希望《以桥之名》走得更远更久
正如王雅平的初衷一样,写这本书是为了国际传播。王雅平说,很多章节一开始都是先写英文版再写中文版本的。书中有这样一段,她专门提及——Fromtheancienttimes,dragonappearedinprimitivemythasthemightycreatureinchargeoftherain,thunder,waterandsea(likePoseidoninGreekmythbutenjoyedmuchhigherstatusthanhim),她说:“写到中国文化掌管雷雨的龙,把它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联系起来,其实拉近了与外国读者的文化意识距离。”
在王雅平讲述坝子桥的故事中,她为了让外国人更好的理解桥的实用性和美观性,联系了西方的雅典娜、缪斯、维纳斯等形象,这样写道:“女神们让人倾慕的原因之一在于她们独有的兼具功能性的装饰。坝子桥,也是如此,凭借美丽的桥亭而与众不同。”
“其实我就是想以桥的名义,向人们传播其承载的中国文化。”王雅平跟我们诉说她与运河的缘分、讲述每一座桥被选入书的原因时,就像一位大学老师在神采奕奕地讲课,让人感受到她多年来的为讲好运河故事的脚踏实地。
王雅平工作照
桥,在中国的含义一是桥梁本身,二是“连接”,在英文中“bridge”亦如此,也正如在国际传播与对外交流的过程中,传播是communication,更是association。相信每一个读过《以桥之名》的人,都能够沿着大运河的脉络,如拼图般,一块块填补上属于每一座桥所对应的故事,在行走中感受运河的脉搏。
原标题:专访王雅平:她想让外国人读懂中国大运河
特别提示:本信息来自网络,如有著作版权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删除。